习近平赴河南考察,第一站为何来到这个县
9月16日,习近平赴河南考察调研。他首先来到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市新县。以大别山为中心建立的鄂豫皖苏区,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,而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的新县正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。继2016年4月赴安徽省金寨县考察之后,习近平为何再访大别山区?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,习近平选择到此有什么深意?
1大别山的革命火种,被这样一群人保存下来
在新县,习近平踏访的第一站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。陵园建于1957年,占地330亩。
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,习近平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。
△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57年,碑身呈五边形结构,碑高13.1米,纪念鄂豫皖苏区为革命牺牲的13万多英雄儿女。碑身正北面为朱德的亲笔题词: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。(央视记者石伟明拍摄)
从1927年8月土地革命战争打响,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,大别山区有200万人参军参战,近百万人英勇牺牲,登记在册的仅有130351人。在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堂,陈列着一些英烈们的生平事迹。
黄麻起义后不久,吴光浩率领的部队就遭到敌人疯狂反扑,被迫突围。此时的大别山区正值严冬,部队缺衣少食,面临随时瓦解的危险。吴光浩把大家聚集起来坚定地说:“当前革命虽处低潮,但是谁也不能阻止革命的生存与发展,我们照党的主张自己多想办法奋斗,总有一天可以搞出个名堂。”
△吴焕先(1907-1935),河南新县人,2009年被评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身为新县人,吴焕先同样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,遭遇失利后,留在当地坚持开展革命活动,发展党组织。
△这是一组以吴焕先烈士为代表的大别山烈士群雕,反映了大别山人民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。
△沈泽民(1900-1933),浙江桐乡人,著名文学家茅盾(原名沈德鸿)的弟弟,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。
1931年,沈泽民受党中央派遣来到鄂豫皖苏区,任鄂豫皖省委书记。1933年,身患重病的他坚持给中央写了一份长达一万三千字的报告。其中写道:“唯有万死的决心来转变,洗心革面,重新做起!”
正是因为有信念如山、初心不改的革命精神,像吴光浩、吴焕先、沈泽民一样的革命烈士们,才会坚持斗争到底。大别山的革命火种也因此被保存下来。
2鄂豫皖苏区红旗为何屹立28年不倒?
站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纪念堂门口,可以远眺到对面英雄山上的“红旗飘飘”主题雕塑。雕塑高28米,象征着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。
△在这座主题雕塑上,能清楚看到上面的8面红旗,分别代表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8支红军队伍: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、红十一军、红一军、红十五军、红四军、红二十五军、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十八军。(央视记者潘巍 王波涛拍摄)
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28年间,鄂豫皖苏区武装斗争不断,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。是什么原因,能让鄂豫皖苏区的红旗28年不倒、火种28年不灭呢?坐落在英雄山下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提供了答案。这里也正是习近平在新县考察调研的第二站。
△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。(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)
从土地革命初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,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鄂豫皖边游击根据地,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,最后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,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,大别山的四度辉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不平凡历程。
1946年6月26日,国民党军30万人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,发动了全面内战。中原军区主力军部队突围后,大别山区游击队在异常恶劣的形势下,坚持开展游击战争。刘名榜就是其中一员。
△这是刘名榜的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证。
1947年8月,为粉碎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,刘邓大军挥师南征,跨越陇海线、涉越黄泛区、血战汝河、抢渡淮河,于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,完成了战略进攻的第一步。
△刘伯承和邓小平。
△邓小平在光山县北向店干部大会上作《目前形势和南征问题的报告》。他说:“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,在三个月内,陈粟、陈谢能大量歼敌,江汉、桐柏、豫陕鄂和淮河以北地区能深入工作,对全局则极有利。”当时他43岁。
△这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作战时留下的60炮筒、机枪及机架。
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,习近平还看望了18位红军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属。
三年前,在考察大别山腹地被誉为“红军的摇篮、将军的故乡”的安徽金寨县时,习近平曾经深情地说,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热土一抔魂。最高领导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再访大别山,就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。
3到访田铺大塆 跟随总书记感受乡村文艺范儿
△创客小镇被青龙岭包围,距离新县县城24公里。大塆村4.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居住着81户,295位村民。(央视记者潘巍 魏轶拍摄)
五年前,这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,房屋有近百年历史,环境破旧。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,村里常住人口只有117人。
△改造前的大塆村。(资料图片)
2014年,大塆村请来自北京、苏州等地的设计团队规划改建村落。在升级道路、供排水、垃圾中转等基础设施的同时,还保留了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结构肌理。
△村子里建于清末民初的土坯房,现在被取名“时光老舍”,成为见证时代发展的标本。(央视记者沈忱拍摄)
2016年,“乡村创客”的发展理念启发了当地人。他们与上海的一家旅游管理公司合作建起了河南省首个“乡村创客小镇”,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让山坳中这个平凡的村子变得时髦、热闹、年轻了。
△“不秋草”是竹子的别称,也是创客小镇的竹编工艺品店。“不秋草”的竹编手艺人余品林是新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的传承人。(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)
△创客小镇的皮影戏院。(央视记者沈忱拍摄)
△创客们起的奇趣店名经常能招揽到不同年龄层的游客。(央视记者沈忱拍摄)
4回老家、当创客,韩光莹和他的“寒舍”
手工铺子、咖啡馆、民宿、儿童乐园……20多家创客店铺吸收了当地120多人就业,其中有大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。他们人均年增收1.8万元。2018年,“创客小镇”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有1500多万元。
△乡村的样貌变了,村中人口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。与2014年相比,村里的留守老人、留守妇女、留守儿童明显减少,返乡人员增加到了21人。(央视记者沈忱拍摄)
韩光莹就是返乡青年中的一个。2012年,他远赴韩国的一家造船厂打工。2016年,老家的美丽乡村建设让他心里痒痒,辞去了国外的工作回家创业,投资20多万元将老家的土坯房改造成民宿,取名“老家寒舍”。
△韩光莹和他的“寒舍”。取名“老家寒舍”既有自谦的说法,又与他的“韩”姓同音。寒舍有三个房间、四张床位。今年十一七天长假,已经有四天被预订了出去。整栋预订的价格是每天720元。
在田铺大塆,习近平先后走进“匠心工坊”手工艺品店、“老家寒舍”民宿店、“不秋草”竹编工艺店等创客小店,实地了解这里打造创客小镇、发展特色旅游、推动乡村振兴情况,还自己付钱买了几双手工制作的富有当地特色的鞋垫。习近平指出,搞乡村振兴,不是说都大拆大建,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。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、现代化,能够洗上热水澡,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。
△ 独家视频 | 习近平考察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
△韩光莹特地准备了当地的板栗、野生猕猴桃、野生菱角这些山中物产招待特别的客人。(央视记者沈忱拍摄)
习近平总书记的河南之行仍在继续。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三次到河南考察调研。总书记此行还将到访什么地方,关注哪些议题,《时政新闻眼》持续为您关注。
更多新闻
监制/申勇 唐怡
记者/郁振一 沈忱 龚雪辉 王卉
视觉呈现/陈括 编辑/潘梦莹
©央视新闻